新阶段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河南探索——第二届乡村振兴高峰论坛观点综述
11月12日,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第二届乡村振兴高峰论坛在开封隆重举行,论坛由乡村振兴大数据研究院院长程传兴主持,围绕河南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成效、经验与存在问题,如何对我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价,以及未来我省乡村振兴实践中如何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农村综合改革、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省贡献智慧和力量。
以城乡融合破解乡村突出矛盾
“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省社科院原院长谷建全认为,河南作为粮食大省,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解决好种粮和增收、家庭经营为主的小农生产方式与发展现代农业这两个突出矛盾。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两个矛盾的有效途径。
谷建全建议,加快河南城乡融合发展,一是要做大做强做优县域经济,搭好连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纽带;二是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三是鼓励返乡回乡创新创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关键人才;四是完善工商资本下乡政策体系,严防土地非农化、非粮化,危及粮食安全;五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村内生发展能力;六是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城乡融合发展创造条件。
科学设定乡村振兴指标体系
河南省人才交流研究院院长刘京州认为,原有各个层面的乡村振兴政策文件对乡村振兴的标准化涉及较少,只讲“有事干、有人干”,没有讲“干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标准、谁来监督”等乡村振兴标准化问题。他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振兴标准化还存在四个方面的差异性或矛盾性,他系统介绍了河南省乡村振兴标准化研究课题涉及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乡村产业振兴标准化、乡村生态振兴标准化、乡村文化振兴标准化、乡村人才振兴标准化、乡村组织振兴标准化、乡村规划标准化、乡村振兴考核标准化共七个一级指标。该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借鉴意义。
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科研处处长孟芸认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化,县域视野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会愈发凸显。做好河南县域乡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河南乡村振兴“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提供借鉴。该校研究团队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时,突出了以粮食产量稳定度复合指数体现河南粮食大省的省域特色,新设“城乡融合”维度,以引导城乡融合发展。
支持传统农区发展集体经济
省农业农村厅集体经济指导处处长荣姣凤认为,产权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农村集体经济产权越明晰,发展的空间更大。截至2021年年底,河南省清查核实清楚了农村集体资产规模,所有权确权到相应层级的集体经济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框架和管理模式已基本成型,共建立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定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章程,建立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内部组织机构,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她认为,结合基层实践探索经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应包括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四条途径。
河南农业大学地方合作处处长赵翠萍认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她指出,河南作为传统农区,大部分村庄发展集体经济还面临破冰,如何起飞、如何起步的难题。她强调传统农区村集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应探索生产性服务、居间服务等形式的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市场经营能力。政府相关部门要把握好尺度,鼓励支持增强内生发展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基础。
睢县国仁联合社主任李伟峰认为,农村集体经济要想发展,必须解决农民利益机制问题。中原农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是大田托管,即以村集体作为主体,用大田托管作为路径,完成村庄的组织化。以国仁乡村公司为例,村集体土地托管操作包括四个角色,分别是农户、村集体、集体生产小组、大田管家,各自职责不同,共同为集体经济发展出力。他认为国仁乡村的定位是集体经济系统服务商,能够为实现农业规模化提供理念引导、组织协调、技术支撑、生产资料采购和市场销售。在党组织领导下集体经济发展了,可以把收益更多分享给农民。发展集体经济要真实做到集体所有,不只是法理上的集体所有。
做实做活乡村特色产业
省委党校决策咨询部主任李剑力结合新乡等地调研情况,认为当前乡村产业振兴还存在产业谋划层次不高、支撑资金投入缺乏科学性、产业带动效果不佳、群众参与度不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缺乏活力、资金运营机制不健全、乡村产业人才短缺等问题,需要各级部门重视,加大支持力度。他指出发展乡村产业,推进乡村振兴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大力抓特色产业培育,健全产业帮助机制,深化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或合作社+农户模式;提升乡村干部的能力,统筹规范资产运营、推进人才支撑力量;鼓励支持各类联农带农产业经营主体增加科研投入,依靠科技创新和人才来支撑产业效益,持续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滕永忠以自己驻村工作的滑县王庄镇大柳树村的实践探索向大会做了分享。他认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繁荣富强,就没有农民的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就谈不上完全完成。在大柳树村的乡村振兴中除了产业发展,还开展了设立乡村组织振兴基金、科技赋能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倡导文明新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等有效举措助力大柳树村全面振兴。
河南省豫资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耿骁介绍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之间的逻辑与联系及政策依据,总结了农业社会化服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他指出在推动县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农业社会化组织对土地统一经营,统筹还款。遇到的困境主要是土地流转难、高标准农田设计和实用,建设和使用“两张皮”问题、企业“种得好”未必“收得好”,影响还本付息主体利益。他认为,要破除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发展困境,农服企业应结合农村实际创造灵活运营机制、搭好平台,为乡村振兴主体(农民)赋能、实行投融建运管一体化、协调社会各方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君友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延军结合本公司发展实际,认为大数据和信息化在乡村振兴探索实践中大有可为,尤其是借助大数据采集和监测技术,可为农村网络零售、乡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治理等方面进行数字化赋能。他认为,借助已经实现运营监测的河南省县域农村电商发展指数等数字信息化成果,通过基础设施指数、发展程度指数、发展潜力指数、发展政策支持指数、发展影响指数等指标体系,评估河南县域电商发展现状,可以发现县域电商存在的问题,明确县域农村电商发展趋势和方向,促进相关政策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乡村特色产业竞争力,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和县域经济“成高原”。
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关于农民哄抢农作物的社会热点问题,乡村振兴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廖富洲对当前出现的农民哄抢农作物的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农民法治观念淡薄、部分农区乡风文明建设、投资农业的资本与农民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利益联结体、一些地方土地流转存在租金偏低或强制流转现象等。哄抢事件带来的消极影响和危害是不容忽视的,它直接影响合作社或种植大户的经济利益,影响当地形象和营商环境、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预期和信心,破坏了农村社会秩序。他认为,农民哄抢事件从表面上看是社会治安管理问题,而其根源仍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等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对此,要加强对农民的法治和道德教育,培育良好的民风和社会风气;要加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提高防范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要严格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要积极构建合作社或种植大户与农民的动态利益联结机制,成为利益共同体;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乡村振兴大数据研究院程传兴、廖富洲、江东、吴盼秋、张会婷、何帆)